政府規費與基本配套:有限公司與獨資/合夥如何計算 在香港創業,最先要面對的是由政府收取的規費與成立時的基本配套成本。多數創業者選擇成立私人有限公司,因為有限責任能隔離個人與企業風險,對外也更具信譽。針對私人有限公司,關鍵的政府規費主要由公司註冊處的法團成立費(提交成立文件)以及稅務局的商業登記費與徵費構成。具體數額會依官方每年公告調整,辦理電子與紙本申請亦可能有不同,建議在規劃預算時預留彈性空間,並以官方最新通知為準。 除了政府實收費,成立初期常見的「基本配套」還包括公司章程(Articles of Association)編制、公司鋼印與圓印、法定紀錄冊、首任董事與股東名冊安排、會議決議範本,以及註冊地點與公司秘書服務。若自行辦理,時間成本與文件準備的正確性是風險所在;若委託專業服務商,則會多出服務費,但可用較低的時間成本換取合規與效率。對於希望快速啟動業務的團隊,綜合「政府規費+服務費」的整體預算通常落在數千至上萬港元不等,視服務深度與所含配套而定。 若採用獨資或合夥形式,初期的公司註冊費負擔會較低,因為無需向公司註冊處遞交法團成立文件,主要面對的是商業登記相關費用與日常營運支出。不過,獨資/合夥不具有限責任,創辦人的個人資產承擔較高風險;而在與大型供應商、平台或投資人洽談時,市場對有限公司的信任度通常更高。簡言之,成立形式的抉擇其實是「成立公司費用」與「風險控制/信用背書」兩端的取捨。 另外,名稱查核、雙語名稱擬定、股權結構設計(如是否需要不同權利的股份類別)等,雖不必然增加政府規費,但會影響文件複雜度與成立時程。若計畫未來引入投資或員工期權,建議一開始就以可擴張的結構設計章程,避免日後再行修改所帶來的時間與額外成本。整體而言,對有限公司的初期開公司費用,建議以「政府規費+文件與配套+專業服務+時間成本」四項加總納入預算,才能更接近真實落地成本。 隱藏與持續成本:會計審計、公司秘書、稅務與銀行 許多創業者將焦點放在成立當下,卻忽略了每年必須承擔的持續成本。首先,有限公司每年需要遞交周年申報表(Annual Return),此項向公司註冊處繳付的法定費用金額固定且有嚴格時限,逾期將急速累加罰費。此外,公司秘書與註冊地址屬於法定要求,若採外包模式,通常採年費制,費用會依服務範圍(如法定紀錄維護、董事會決議草擬、變更申報與提醒服務)而有所不同。 其次是會計與審計。香港有限公司依法需備賬與審計,會計外包費用通常按憑證量、交易複雜度與幣別數量計價;若涉及跨境收付款、平台結算或多幣種賬戶,賬務整理與對賬的工作量會顯著上升。審計方面,審計師會依營業額、資產規模、交易結構與內部控制流程評估工時,因此費用呈階梯式上漲。合理的作法,是在一開始就建立清晰的憑證留存與科目管理規則,並與會計師協調「按月/按季」交付資料,避免年度集中整理造成費用與時間成本雙增。 稅務合規亦屬不可少的持續成本。香港採地域來源原則課稅,但是否源自香港、是否可申請離岸利得不課稅,取決於實際營運與議價活動是否在港進行、存貨與物流安排、合約簽訂地等證據。就利得稅申報而言,通常會連同審計報告一併處理;若涉稅務諮詢、預先裁定或轉讓定價文件,費用將額外增加。除了利得稅,公司還需履行僱主報稅、供款與員工合規等責任,這些都會形成固定或週期性的管理費用。 銀行與收付款工具亦潛藏成本。開立商業賬戶可能涉及盡職審查、最低結餘要求與月費;若採用網關或跨境收款方案,會面臨通道費率、結算週期與匯差成本。部分新創為了加速啟動,可能先以金融科技賬戶配合本地銀行戶口;但須留意單據、對賬與國際匯款限制對日後審計與稅務證明的影響。綜合來看,持續成本往往超過一次性的公司註冊費與成立費,因此在商業模式仍在試錯階段時,先以最小化合規與金融費用的路徑前進,能更有效降低現金壓力。 真實情境與成本配置策略:三種創業場景的精算思維 場景一:兩位合夥人開發SaaS。此類公司初期營收未明、交易量少,但需要對外簽約與募資信任背書,傾向成立有限公司。建議以電子方式辦理成立,精簡章程與公司套裝配件,並外包公司秘書與註冊地址,將一次性支出控制在可預期範圍。你可以先比較市面上的開有限公司費用,確認「政府規費+專業服務」的總額,再加上第一年的會計基礎建置與基本稅務申報成本,形成年度現金流預算。若以年付訂閱或長約客戶為主,務必設計好收款流程與外幣處理,避免被動承擔匯差與通道費。…